悲歌
汉少帝 刘辩
天道易兮我何艰!
弃万乘兮退守蕃。
逆臣见迫兮命不延,
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若将东汉十四帝的寿数连成曲线,会呈现一条惊心动魄的轨迹——开国之君光武帝享寿62岁,其子明帝四47岁,尚属正常。但从章帝开始,曲线陡然下坠,31岁的章帝开启魔咒,随后9个皇帝中无一人活过36岁,更有4个帝未成年而夭。东汉皇帝平均寿数不到30岁。这幅寿命曲线图,堪称是东汉王朝的政治体温表,记录着皇权如何在外戚、宦官、疾病的三重绞杀下逐渐失温。
外戚与宦者的“死亡游戏”
读东汉
王令
汉鼎重炎逆血熬,
当时天子亦勤劳。
不能来作唐虞计,
未会严陵所谓高。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秋,汉顺帝刘保在玉堂前殿批阅奏章时突然笔落在地。《后汉书·孝顺帝纪》以“帝崩于玉堂前殿”七字记载。但李贤注引《东观汉记》透露关键细节:“帝不豫,大将军冀(梁冀)侍疾禁中。”这位三十岁天子的暴亡,恰似其父汉安帝命运的复刻——二十年前,三十二岁的安帝南巡途中猝死,随行的阎皇后与其兄阎显仿效前朝赵高与李斯,立即封锁消息,上演了一场“秘不发丧,驰骋四日”的权力狂奔(《后汉书·安帝纪》)。
本初元年(146年)六月,九岁的汉质帝刘缵朝会,梁冀无视君王的存在,俨然以一国之主飞扬跋扈,残害忠良之臣。质帝目视梁冀曰:“此跋扈将军也。”退朝后,梁冀命亲信将鸩毒掺入煮饼。《后汉书·李固传》记载了惊心动魄的临终场景:“帝苦烦甚,使促召固。固入,前问:‘陛下得患所由?’帝尚能言,曰:‘食煮饼,今腹中闷,得水尚可活。’时冀亦在侧,曰:‘恐吐,不可饮水。’语未绝而崩。”这种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控的死亡游戏,在东汉宫廷形成恶性循环:和帝二十七岁诛窦宪靠宦官,顺帝三十岁废阎氏靠宦官,桓帝三十六岁灭梁冀仍靠宦官。每场政变后,新崛起的宦官集团又成为下一个专权势力。权力只忠于权力的来源。东汉的王权并不在帝,而玩弄于外戚与宦官的股掌。外戚欲掌控朝政,必立幼主。而幼主成年,必依靠宦官摘除外戚。宦官帮助铲除外戚,又成为新的朝政把控者。皇帝始终是别人手中的玩偶,其皇权和寿命也就由别人决定了。
被方士绑架的养生术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建光元年(121年)三月,汉安帝刘祜的南巡车队行至叶县,不幸于途中去世。《后汉书·安帝纪》记载:“乙丑,自宛还。丁卯,幸叶,帝崩于乘舆。”深宫中的养生术反成催命符,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揭露:“今观洛中,浮侈尤甚,太医令率皆巫家,持符水以为验。”可见当时之风气。
被天灾加速的王朝崩解
东汉帝王叹
谭玉平
桓灵童稚坐高堂,
外戚宦官代代忙。
党锢寒流湮士骨,
黄巾热浪裂天纲。
洛阳宫阙灰中烬,
西苑旌旗血雨亡。
若问汉家何至此,
荒庭幼主泣残阳。
元嘉和延熹年间的洛阳大疫中,皇宫成为重灾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回忆:“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这场持续数十世纪的瘟疫,对密集居住的皇室打击尤甚。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大疫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哀叹:“亲故多罹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此时已是山阳公的献帝刘协,却因祸得福,他离开皇宫而幸免于难。当他背着药篓行走在浊鹿城郊时,这位五十四岁的前皇帝或许顿悟:他的祖先们并非注定短寿,而是被困在三个无形的牢笼中——外戚与宦官编织的政治牢笼,自己和方士制造的欲望牢笼,瘟疫笼罩的病害牢笼。
从光武帝六十二岁的原陵到献帝五十四岁的禅陵,东汉皇陵沿北邙山排成一道斜线,好像就是这个王朝逐渐衰弱的生命线。当我们分析东汉皇帝这道生命曲线,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生命的凋零,更是一个制度性悲剧的样本——当皇权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玩物,当科学被愚昧绑架,最高权力者反而成了最先的牺牲品。(作者前卫 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