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跨越时空的历史见证。当前,遗产保护不仅关乎存续,更面临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平衡课题。实践中,世界遗产地还面临着旅游承载、气候变化、文化阐释等多重挑战。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太和论坛,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特设“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国际分论坛(简称“绿色分论坛”),会聚了来自国内40余家机构代表和海外20余家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管理者及国际组织的专家,共同探讨遗产保护和绿色发展之路。
遗产保护面临气候变化挑战
论坛上,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区代表高涵表示,极端天气、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环境退化,使文化遗产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应对气候变化下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已成为一项全球性事务。
“在过去的15年中,极端天气发生的次数比此前增加了5倍,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加了7倍。气候变化带来了诸多影响,包括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认为,世界遗产地作为脆弱敏感区域,亟需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制定保护计划。他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凝聚多方力量,将遗产保护深度融入气候治理框架,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当危机发生于不同地理区域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时,其风险暴露、承压能力与恢复韧性各不相同。为此,应在政策倡导、法律法规、科技支撑、资金保障、学术研究与社区参与等方面系统发力,做到因地制宜、提前防范、科学干预、及时救济,不断完善制度,提升遗产保护的韧性与效能。
可复制、可推广的
遗产地零废弃行动指南
“故宫零废弃”主题导览作为本届太和论坛的重要实践环节,带领与会嘉宾从故宫博物院太和殿走向乾清门,再至箭亭广场的生态堆肥花坛,实地观摩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等绿色场景,生动展现了故宫博物院这一世界遗产地在低碳转型方面的探索成果。
该项目由故宫博物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于2020年共同发起,致力于将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通过构建精细化废弃物管理体系、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零废弃治理模式。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故宫博物院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至115.3克/人/天,相较2021年下降了31.2%,除此之外,2024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为28%,相较2021年提升了1.5%。这些数据背后,不仅凝结着精细化管理与持续创新的努力,更彰显了故宫作为世界遗产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担当与探索。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表示:“万科公益基金会在‘故宫零废弃’项目中扮演实验员、连接器、赋能者的角色,可以为遗产地带来更强的韧性,助力可持续发展。”
历经近6年的持续推进,“故宫零废弃”正在从单个项目实践,逐步升级为可供推广的系统方法论,《故宫博物院零废弃办会指南》《故宫零废弃导游行动指南》等5本经验总结手册成果,推动“绿色故宫”从理念走向标准化、可推广的公共产品。
在公众参与层面,故宫构建起多维度社会教育体系,通过艺术工作坊、馆校合作、青少年版网站等形式,推动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据介绍,“故宫零废弃”项目累计吸引超过3000位故宫职工、4万名导游、4067万人次观众加入“零废弃”行动,触达3.6亿次公众线上参与。此外,“故宫零废弃”的实践经验还走进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等国际场合,持续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
向全球传递绿色发展愿景
论坛上,在海内外数百位参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世界遗产地及博物馆零废弃行动手册》发布,《博物馆及世界遗产地垃圾分类操作及管理标准》宣布编制完成,并由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35项世界遗产(38个世界遗产点位)及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倡议》。这3份文件共同构成一套从理念倡导、实践路径到技术规范的全周期绿色文明治理体系:其中,《标准》旨在明确相关领域操作规范,为行业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源自“故宫零废弃”近6年成功实践的《手册》,致力于为实践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的行动指南;《倡议》则着力凝聚行业内外共识,传递面向全球的宏观愿景与共同呼吁,为世界遗产地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支持。
百年故宫博物院以文明守护者回望来路,以时代愿景引领者书写新章。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本届太和论坛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所说,太和之美寓意着宇宙间万物最高的和谐境界,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终极目标。论坛的举办与《倡议》的发布,是太和理念的当代诠释与最佳实践。我们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青山绿水与千年古迹相映生辉,让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王旭东表示:“我们今日的共同选择,能让全人类的遗产走向一个充满生机的未来。”(于帆)

“故宫零废弃”通过构建精细化废弃物管理体系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故宫园林绿化垃圾好氧堆肥箱 故宫博物院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