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重庆市课程思政工作指导委员会主办,重庆理工大学承办的“大思政引领 数字化赋能,打造教育强国视域下的思政教育新生态”活动于10月17-19日在重庆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紧扣人工智能时代思政教育变革趋势,聚焦“军工魂”特色育人模式构建、红色基因传承与时代新人培养等核心议题,旨在以数字化技术为驱动,探索思政教育新思路、新范式,进一步深化院校间互学互鉴与协同育人机制,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本次活动分为主会场、平行分会场及现场学习三部分。来自60所高校的300余位教师参会。主会场由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冬阳、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胡远志主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二级巡视员、人文社科处处长张庆国在致辞中表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进“大思政”教育,要打破传统课堂“单点发力”“单向传递”的局限,让思政教育走出“文件宣读”的桎梏,与国家发展实践同频、与青年成长需求共振,以自身育人目标为导向,将数字化作为延伸教育触角、深化育人实效的关键支撑,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传递向思想浸润升级,为培育时代新人、服务民族复兴凝聚育人合力。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蒋云芳在致辞中表示,重庆以“红岩思政”为引领,积极推进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新生态建设。坚持“大思政”引领,构建育人大格局;推动“数字化”赋能,重塑教育新形态;聚焦“新生态”打造,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携手并肩,共同探索教育强国视域下思政教育新生态的构建路径,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在致辞中表示,新时代思政教育要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紧扣新征程教育强国建设,在本次会议中积极交流、深度参与,探究理论问题、答好实践课题,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携手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生态,协同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主会场:大思政引领 数字化赋能,打造教育强国视域下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以《双平台四课堂三协同:重庆兵工高校红色价值引领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为题作报告,分享了重庆理工大学以“兵工精神”为内核,构建校馆融通实践平台与“四维一体”育人模式的创新成果。通过深挖红色校本资源,联动校内外20余家场馆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并依托“AI数字思政案例大赛”推动师生共创万例数字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形成具有“红岩味”的育人品牌。
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姚文进以《铸魂,强基,拓新--南京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与实践》为题作报告,分享了学校坚守“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的兵工使命,以“又红又专、红透专深”为目标,通过红色基因铸魂、贯通式培养强基、实战化育人砺能,构建“军工底色+创新驱动”的育人体系,推动科技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为强国建设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精英人才。
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赵鲁涛以《智慧重塑,自主卓越,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为题作报告,分享了学校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核心观点:一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二是以延安根、军工魂为精神内核,通过“延河联盟”红色育人模式培养领军人才;三是首创本博贯通“柔性学制”,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一人一策”超常规培养;四是以AI赋能思政课程群建设,打造“智慧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新范式,推动教育生产关系系统性重塑。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邱冬阳以《深化数字赋能,锻造时代新人:重庆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与实战》为题作报告,重点介绍了AI技术破解思政教育难题的创新路径:通过“师生AI共创”模式开发特色课程;建成万例校本资源的“智小理”数字平台;首创“AI学伴+PBL项目制”,将红岩精神转化为数字沙盘、云端舞台剧等沉浸式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向“沉浸体验”转型,形成具有军工特色的数字思政育人体系。
国防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建强教授在《以“能动思政、贯通育人”塑造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主旨报告中提出,深化构建“能动思政、贯通育人”大思政育人体系是应对立德树人现实挑战的战略设计、推动思政课程内涵发展的主动探索、打牢青年学员政治底色的体系创新,着力重点是聚焦“育人”、突出“能动”,要强化“贯通”,需要强化政治引领、体系设计、创新发展、全面参与、实效检验,切实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实到位。
中北大学教务部部长王召巴以《项目式教学与课程思政》为题作报告,分享了学校破解课程思政“千课一面”难题的实践路径。他表示,学校通过“贯穿式项目主线”育人体系,构建“一项目辐射全课程”教学网络,深度挖掘“专业+思政”动态案例库,创新“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协同机制,形成“实践建构式”教师发展新模式,为传统工科院校破解课程思政同质化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骆毅以《牢记嘱托,铸魂育人,打造哈工程特色课程思政新格局》为题作报告,分享了学校以“强国强军”为目标,构建“大思政课”体系的三大核心举措:一是深挖哈军工“六个始终”精神内核,筑牢红色育人根基;二是实施课程思政“十百千”工程,打造国家级示范课程与千项案例库;三是创新“理论+实践”双轮驱动模式,通过红色场馆资源和特色实践活动构建全方位育人场域,形成贯通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文化协同的立体化育人链条,致力培养服务“三海一核”国家战略的高层次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金融学院教授陆利平以《金融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为题作报告,分享了学校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打造“术-道-势”育人框架,将政治理论学习与课程思政建设深度融合;依托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本土化教材建设,将中国实践创新融入专业教学;创新拓展第二课堂,培养具有“政治三力”的金融人才,形成了“教师-教材-教学”三位一体、“课堂-课外-实践”多维联动的“三全育人”新范式,为培养“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金融人才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人大方案。
平行分会场一:人工智能时代下大思政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重庆三峡学院原党委书记,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原副主任李廷勇以《重“心”出发的时代课题:中国心学文化传统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为题作报告、重庆医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戈教授以《医学教育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与实践》为题作报告、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秘书长,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樊红亮以《数字教材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特征探析》为题作报告、西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吴能表以《从“技术嫁接”到“基因融合”——AI赋能课程思政的路径与策略》为题作报告。本分会场由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晓刚主持。
平行分会场二:“军工魂”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程永强以《军事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为题作报告、西安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李炳以《制度规范-系统推进-习以成性:军工特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为题作报告、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慧以《创新创业增才智,五步五新铸军魂——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为题作报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网信优秀人才张小飞以《国防特色型高校电子信息课程思政育人范式的构建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中核集团专职董事、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秘书长、中国核工业政研会副会长朱向军以《核铸强国梦——核工业文化元素的思政实践》为题作报告。本分会场由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汤永兴主持。
平行分会场三:红色基因传承与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培养处处长何志巍以《中国农业大学“课程即思政”工作体系的建设与思考》为题作报告、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丁圆以《基于“大思政”理念——文化景观设计教学新范式探索与实践》为题作报告、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陈煜以《以课铸魂,赋能启心——基于学科专业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为题作报告、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张红玲以《铸魂·润心·明志: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报告。本分会场由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陈煜、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培养处长何志巍主持。
现场学习环节,与会教师们走进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在专业讲解员带领下,通过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及多媒体展项,深入学习了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革命斗争历史。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研修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也为思政教学提供了生动素材,今后要将红岩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实践,为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注入红色力量。
本次活动的举办,有效促进了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重庆市课程思政工作指导委员会等单位关于思政建设工作经验及做法的深度交流,为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拓展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实践方案,切实推动了大思政教育与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立足新的历史阶段,以思政引领力提升科技支撑力,加快形成科技核心支撑力、科技创新支撑力和科技协同支撑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