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持久和平还有多远?

10月9日,在加沙地带中部代尔拜拉赫,巴勒斯坦民众在获悉加沙停火协议的消息后庆祝
文/《环球》杂志记者 吴美娜 赵伟宏
编辑/马琼
“世界正在见证一个历史性时刻,它展现了和平意志战胜了战争逻辑。”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10月9日达成第一阶段加沙停火协议,斡旋方之一埃及总统塞西当天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他说,这项协议不仅结束了战争,也为该地区人民打开了希望之门。
加沙停火协议的达成,使持续两年多的新一轮巴以冲突迎来一个局势相对和缓的窗口期。诸多舆论认为,无论如何,劝和促谈、停火止战值得肯定,但相关计划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缺陷和漏洞,未来难料。加上中东地区固有的复杂矛盾和态势,巴以之间迎来真正的、持久的和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停火六步骤披露
哈马斯和以色列10月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开启的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以间接方式进行,埃及、卡塔尔和美国居中斡旋。10月9日凌晨,谈判斡旋方宣布,已达成一项涵盖加沙停火协议第一阶段所有条款和实施机制的协议。
哈马斯首席谈判代表哈利勒·哈亚10月9日晚表示,参与调解的地区国家和美国已提供保证,确认战争将“全面结束”。哈马斯高级成员乌萨马·哈姆丹说,第一阶段协议将满足巴勒斯坦人民最重要的诉求,即停止对加沙地带的侵略。
以色列政府10月10日凌晨宣布,已批准与哈马斯签署的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以色列国防军发表声明说,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已于当地时间10月10日12时(北京时间17时)生效。
以色列媒体10月10日披露了以色列、哈马斯和调解人在埃及签署的协议副本。根据相关内容,停火将分为六个步骤实施: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结束加沙地带战争,各方同意为此采取必要措施”;在以色列政府批准后,战争将立即结束;人道主义援助立即全面进入加沙地带;以军将根据所附地图撤至商定界线,这将在特朗普宣布战争结束后并在以政府批准后的24小时内完成,且只要哈马斯全面执行协议,以军就不会返回加沙地带;在以军撤出后72小时内,哈马斯释放所有被关押在加沙地带的以方被扣押人员,归还已故人员遗体,同时以色列也将相应地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员;由美国、卡塔尔、埃及和土耳其等国代表组成工作组,跟进双方执行协议情况并进行协调。
被扣押人员互换被认为是这份协议执行的重点。人员交换结束后,以军将撤至商定界线,但仍将控制加沙地带53%的领土。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0月10日说,以军“仍在加沙地带驻守并控制所有关键区域”,以此对哈马斯施压,为加沙停火协议的后续阶段做准备。哈马斯将解除武装、加沙地带将实现非军事化。“如果无法以容易的方式实现目标,以方将以强硬的方式进行。”此前,内塔尼亚胡曾威胁说,在第二阶段,以方可能用军事手段解除哈马斯武装。

10月9日,以色列被扣押人员亲友在特拉维夫庆祝达成停火协议
另据美国媒体10月9日报道,美国将向中东派遣一支人数为200人(初步)的军事小组,部署在以色列,“监督”加沙停火协议执行情况,但美军不会进入加沙地带。此外,埃及、卡塔尔、土耳其等国也将派遣军事人员参与“监督”。
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和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人阵)10月10日晚发表联合声明说,坚决拒绝任何“外国监管机构”接管加沙地带,“确定加沙地带的行政形式及其机构工作基础是巴勒斯坦内部事务”,应由巴勒斯坦人自行决定。要“坚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继续进行一切形式的抵抗,直至占领结束,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巴勒斯坦国”。
据法新社10月9日报道,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当天罕见地接受了一家以色列电视台的采访。他表示,希望在签署加沙停火协议后,巴以能够实现持久和平。当被问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是否实施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这份停火协议相关的“20点计划”中提到的改革时,阿巴斯说,改革已经在进程中。
各方呼唤稳定和平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贝林佐纳同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卡西斯共同会见记者时,表明中方对以色列同哈马斯达成第一阶段停火换俘协议的看法。王毅表示,中方欢迎一切恢复和平、挽救生命的努力。加沙人道灾难是21世纪的污点,人类的良知必须得到唤醒。中方有三点呼吁:一是应当共同努力实现真正的全面持久停火,有效缓解人道危机,恢复地区稳定局面;二是应当履行“巴人治巴”这一国际社会业已达成的共识,任何关于加沙未来的安排,都需要尊重巴勒斯坦人民自己的意愿;三是应当坚持“两国方案”大方向不动摇,只有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实现民族正当权利,才能消除历史不公和暴力根源,达成巴以之间的长久和平共存。中方愿继续同包括瑞士在内的国际社会一道,为实现中东持久和平安宁作出不懈努力。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出席中亚-俄罗斯峰会时表示,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是实现中东局势长期稳定以及解决与之相关所有棘手问题的“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条件”。俄方认为,中东问题只能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俄方愿意支持一切旨在停止流血冲突、为中东地区带来和平的努力。
约旦、阿曼、叙利亚、伊拉克、突尼斯等多国对该协议的达成表示欢迎,认为这有助于实现地区安全与稳定。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很高兴看到达成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发文对协议生效表示欢迎,呼吁各方严格遵守协议。德国总理默茨10月10日说,加沙停火对中东乃至更广阔地区的人民来说都是好消息。为此,德国提出包括为获释人员提供医疗和心理支持、立即提供2900万欧元额外人道主义援助资金等多项措施,推动加沙重建。
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秘书长盖特对协议生效表示欢迎,呼吁斡旋方继续不懈努力,确保协议持久有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联合国将全力支持加沙停火协议,并已与合作伙伴做好准备,加大对加沙地带的人道救援。
多重考量下的“不安停顿”
有分析指出,以色列与哈马斯目前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的基本框架“数月来一直摆在谈判桌上”,而双方此时达成协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哈马斯迫于形势的选择。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丹尼尔·拜曼认为,随着以军9月以来不断深入加沙城展开军事行动,哈马斯担心以方被扣押人员的“谈判筹码意义”正在降低。在当前协议下,哈马斯可以通过释放被扣押人员,换取以军部分撤出加沙地带和释放大量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获得一定意义上的“胜利”。
其二,以色列面临越来越大的内外压力。两年来的军事行动让以色列国力消耗、经济承压,国内反战情绪渐涨。以色列目前在国际社会中也日益孤立。拜曼认为,内塔尼亚胡可以无视欧洲国家的谴责,但很难忽视特朗普政府参与的停火提议。对内塔尼亚胡而言,在一场越来越不受欢迎的战争中违抗特朗普政府有战略和政治风险,“他可以以特朗普的施压作为结束战争的理由,而这也不会令他失去在以色列右翼中的信誉”。
欧美媒体分析说,特朗普近来急于促成加沙停火协议,一大原因在于试图影响诺贝尔和平奖评选结果。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援引巴勒斯坦人士的话评论说,特朗普只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不是为了真正实现长期和平。在拜曼看来,这次停火协议并非冲突双方的“胜利”,而是各方“出于疲惫、压力和政治考量的一次不安停顿”。
身处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分析人士穆斯塔法·易卜拉欣说,当前协议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但还不代表持久和平的到来,“鉴于此前加沙短暂停火的经验,巴勒斯坦人民只能谨慎乐观”。
持久和平仍很遥远
尽管各方表态积极且协议开始进入执行阶段,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不确定因素。短期来看,双方的人员交换面临信任危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包澄章认为,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本就缺乏互信,一旦出现撤军延迟或被扣押人员释放受阻等履约问题,协议的执行可能随时中断。
从长远看,尽管第一阶段停火协议有望结束当前交战状态,但这仅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一小步,距离实现巴以持久和平仍很遥远。真正的挑战在于下一阶段的和平协议。按照特朗普政府的“20点计划”,以军完全撤出加沙地带、哈马斯解除武装将是下一阶段谈判重点。
哈马斯坚持将以色列结束占领、巴勒斯坦建国作为完全解除武装的前提条件。而内塔尼亚胡政府目前仅同意第一阶段协议,没有对以军完全撤出加沙地带作出明确承诺。英国《金融时报》评述,加沙民众和哈马斯方面担心,停火协议最终仅沦为一项美国促成的人员交换协议。再接下来,加沙重建以及“两国方案”的落实更是漫长且艰难的过程。
包澄章说,哈马斯解除武装与以色列停止军事行动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可能导致停火难以持续。哈马斯虽称同意放弃加沙治理权,但对国际监管和部署维和部队持抵制态度,可能造成停火后加沙治理出现权力真空与混乱。
在埃及法拉比政治战略研究中心秘书长穆赫塔尔·戈巴希看来,协议很多内容并不清晰,这意味着以色列可能会抓住其中漏洞,继续在加沙地带驻军,并随时找借口重新发起军事行动。
卡塔尔《半岛报》执行总编辑穆罕默德·奥斯曼·阿里表示,对于战后加沙治理,美方提出的“20点计划”主张由所谓的“和平委员会”监管,该委员会由美方主导,完全没有给巴勒斯坦人一席之地,这是严重隐患。
西北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晋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提到,美国作为停火方案的主要策划方,其立场和作用直接影响后续斡旋与执行,但“20点计划”方案文本并未明确规定美国未来需承担的具体责任。美国更多是通过政治表态展示影响力,将停火有关各方,包括以色列、哈马斯、海湾阿拉伯国家、欧洲国家等,通过文本方式“黏合”在一起,但不承担实质风险,这使方案本身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王晋认为,鉴于加沙地带及更广泛巴勒斯坦内部派系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政治现实的掣肘,加上各方都不愿直接承担国际责任、亦不愿投入大量资源与注意力,这种情况下几乎无法推动加沙问题的有效解决。“停火文本本身已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各方的主要关切,至于停火能否在未来得以切实执行或进一步推动,则取决于更为复杂的因素,并非当前当事方所最为关切的核心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也认为,真正的变数在于“20点计划”迈入深水区后,即面对加沙的战后政治重建、哈马斯是否甘心去军事化并退出加沙的政治舞台等问题时。同时,这份文件过分强调国际社会的深度介入,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作用。“该计划显然将哈马斯排斥于加沙未来的政治版图之外,甚至巴民族权力机构也被边缘化。”
巴勒斯坦政策与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哈尼·马斯里说,美国方案把巴勒斯坦的任何代表都排除在加沙治理之外,直接剥夺巴勒斯坦人的自决权,这等同于“新殖民主义”统治,只会加剧加沙地带与约旦河西岸分离,侵蚀“两国方案”基础。在马斯里看来,美国方案给出的加沙前景“只有糟糕和更糟糕”。糟糕的情况是,战争停止,但加沙被美以掌控,巴勒斯坦被割裂;更糟糕的情况是,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彻底摧毁巴勒斯坦事业”。
“近年来以色列持续加大对巴勒斯坦人的打压,自2007年哈马斯夺取加沙地带控制权后,以色列即对加沙实施封锁,导致该地区经济持续恶化。在此背景下,哈马斯两年前发动对以色列的重大袭击行动看似偶然,实则偶然性中有必然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田文林对《环球》杂志记者如此解析。
在他看来,回头看这一轮巴以冲突主要有三大促成因素:一是巴以力量对比失衡,导致以色列的军事报复行动始终没有受到强有力牵制;二是以色列奉行绝对安全的安全观,通过不对称的军事报复行动迫使哈马斯未来不敢再轻易对以色列目标发动袭击;三是美国对以色列近乎无条件支持,促使以色列敢于藐视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压力。
王晋补充说,尽管以色列咄咄逼人的军事行动是加沙冲突持续的主要原因,但也应当看到,加沙冲突折射出的,是巴以问题本身的僵局和窘境。巴以之间实现真正的和平仍遥遥无期,受制于多重因素。
在以色列国内,右翼与极右翼政治力量在人口构成、社会话语权及政党影响力方面的主导地位,已远超中间翼与左翼政党,从而对巴以和平方案构成重大阻碍。在巴勒斯坦内部,派系纷争的负面效应持续凸显。过去几年,巴勒斯坦各派系签署的十余份和解协议内容高度相似,却均未能得到有效执行,派系矛盾仍未缓解。
王晋强调,更需关注的是,以色列持续侵占约旦河西岸及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土地、兴建犹太定居点,导致未来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地理空间被急剧压缩,进一步激化巴以矛盾。此外,美国对巴以和平谈判的热情已显著消退,不再积极推动双边对话与沟通。因此,巴以之间真正和平的前景,将面临愈发严峻的挑战。
(参与记者:林昊、路一凡、姚兵)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