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追访自然的主角】盐碱地:何以从不毛之地成为粮仓菜篮?-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11/19 17:41:43
来源:新华网

【光芒·追访自然的主角】盐碱地:何以从不毛之地成为粮仓菜篮?

字体:

  

  新华网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刘军)盐碱地,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分不断在土壤表层积聚,导致庄稼减产,长期无法耕种,最终成为板结泛白的不毛之地。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七团盐碱地改造田。周围的胡杨树叶已落尽,苍劲的枝干挺拔而立。秋收后的田土平整有序,一片静谧,但埋藏在地下的暗管中,汩汩细流正悄然排盐。

  谁曾想到,早年间这里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荒地,作物难生、农民叹息。而如今,小麦亩产突破500公斤,辣椒、番茄喜获丰收,昔日的“不毛之地”正悄然变为“粮仓菜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试图探寻盐碱地重获新生的答案。

  盐碱之困:从全球难题到中国挑战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鞠正山(左)和中国地质大学博士杨侨(右)进行科研探讨。新华网记者刘军 摄

  “盐碱化是个世界性难题,并非中国独有。”作为盐碱地改良项目负责人,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鞠正山在接受采访时开门见山地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上升,干旱加剧,土地盐碱化呈扩大趋势。然而,与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等国不同,中国人口压力大、耕地资源紧张,“能开垦的土地基本都已开垦”,盐碱地因此成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土地的面积约10亿公顷,我国盐碱土地总面积约2亿至3亿亩,其中约1.15亿亩为盐碱地,另有1亿多亩属于中低产田中的盐碱化耕地。尤其在北方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蒸发聚集地表,形成“返盐”过程,严重制约农作物生长。

  “我们常说‘盐随水来,盐随水去’。”鞠正山指出,盐碱地的本质既是地的问题,更是水的问题。他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水稻为例分析,若北方用传统方式在盐碱地种植水稻,一亩地约需500方水,若开发一亿亩则需500亿方水,“相当于一条黄河的年径流量,我们不可能再造一条黄河。”

  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决定了盐碱地治理必须走节水之路。鞠正山团队研发的“暗管排盐”技术,正是用有限的水资源与创新科技破解盐碱化难题的关键。

  技术破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排盐”

  鞠正山(右)在二十七团盐碱地改良田向团长曹峰(左)等传授技术。新华网记者刘军 摄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七团,盐碱地治理的生动实践令人赞叹。

  “我们团6.5万亩耕地中,5.3万亩属于中重度盐碱地。”二十七团党委副书记、团长曹峰介绍,“过去种什么收成都不好,职工收入低,种植积极性也不高。”

  转机出现在2014年。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与二十七团合作,引进“暗管排盐”技术。该技术通过在土壤下层铺设带孔波纹管,结合灌溉淋洗,将溶解于水的盐分汇集至管道中排出,同时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就像给大地做‘透析’,”鞠正山形象地比喻,“盐分随水流入暗管,再通过泵站排出,土壤含盐量显著下降。”

  数据显示,项目实施后,示范区土壤一次洗盐平均脱盐率达49%,节地10%(暗管代替农排等)、节水17.2%。至2020年,土壤平均含盐量降至3g/kg左右,作物产量大幅提升:小麦从亩产387公斤增至580公斤,辣椒从352.5公斤增至576公斤,番茄从6.01吨增至9.2吨。

  “过去种地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吃饭。”一位当地职工感慨,“早先眼前白茫茫一片,如今是绿油油的大丰收。”

  未来之路:从“治理盐碱”到“智慧农业”

  夕阳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十三团盐碱地改良田。新华网记者刘军 摄

  记者了解到,“暗管排盐”只是起点。如今,二十七团正推动“暗管+滴灌+物联网”集成模式,逐步迈向智慧农业新阶段。

  “我们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开沟铺管机,埋管深度、间距、坡度全部由激光和GPS控制,”鞠正山介绍,“机器自行行走百米误差控制在厘米级,这是人工无法实现的精度。”

  此外,示范区布设了土壤水盐监测系统、地下水位传感器、远程控制系统等,实现“四水联动”(灌溉水、降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

  “下一步,我们正在依托中国科学院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和部省合作等多项目支持开展联合攻关,构建‘智能灌排’模型,建立精准灌排与淋洗技术体系,水土耦合治理,将专家知识融入系统,基于物联网实现远程精准管理。”鞠正山表示,“这才是盐碱地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近两年来,二十七团获得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新建暗管排盐面积近2.4万亩,配套水肥一体化、自动闸门、云平台等设施,打造出“盐碱地治理示范样板区”。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增产,更是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鞠正山强调,“盐碱地治理不是单一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水、土、生态的系统工程。”

  从“白茫茫”到“绿油油”,从“低产田”到“高产田”,新疆南疆的盐碱地治理之路,是中国农业科技与生态智慧交融的缩影。在这片曾被判定为“不毛之地”的土壤上,科技的力量正唤醒沉睡的土地,也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取所需。(程浩然、纪晔对本文亦有贡献)

【纠错】 【责任编辑:陈梦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