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赵海军)民以食为天,食以沈为尚,当这句饱含地域自信的表达与“溯源中国 食尚沈阳”的活动主题相遇,“2025沈阳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经贸活动”便不再只是一场常规的产业对接盛会,更成为“食尚沈阳”品牌内涵的生动诠释。
新华网“溯源中国”并非简单的源头追溯,而是立足食品产业全链条,以技术赋能构建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流程品质管控与溯源体系,为食品品质筑牢根基的发展理念。从新民酸菜的酸爽醇厚到沈北鲜食玉米的清甜多汁,从辽中淡水鱼的鲜嫩肥美到康平杂粮的质朴醇香,沈阳的味道早已融入城市肌理,而这场以“溯源中国”为引领的活动,正是要以溯源赋能品质,让这份独有的“沈味”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食尚沈阳”的底气,源于沈阳对特色产业的深耕细作,更依托“溯源中国”理念构建的全链条品质支撑。活动现场播放的《沃土含英 食尚沈阳》宣传片,将沈阳食品产业的特色根基与溯源实践娓娓道来——依托“1+8”特色产业布局,沈阳早已形成食用菌、肉鸡、淡水养殖、大豆杂粮等九大特色产业集群,每个集群都带着鲜明的地域烙印,更建立了覆盖生产端的溯源信息采集机制。产业推介环节中,沈阳市相关负责人勾勒的发展“路线图”,更是将“特色化+溯源化”作为核心路径:新民酸菜在风味升级与标准化生产中嵌入腌制周期、原料产地等溯源信息,沈北鲜食玉米以溯源码关联种植时间与田间管理数据,辽中淡水鱼通过溯源体系保障养殖环境与保鲜流程可控。这种对“特色”的精准把握与“溯源”的深度融合,让沈阳食品摆脱了“千城一味”的同质化困境,更让“食尚沈阳”的品质承诺有了可查可溯的坚实支撑。
“食尚沈阳”的活力,在于以“溯源中国”理念为内核,搭建起特色价值放大的坚实平台。一场成功的产业活动,关键在于让“好味道”遇见“好市场”,让“小特产”长成“大产业”。此次活动给出的答案,是构建“溯源赋能—供需对接—成果转化—市场拓展”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当新华网政企采购供应链平台辽宁选品基地落户沈阳,当辽宁东亚种业、沈阳桃李面包等11家本土企业入驻“沈阳臻品”专区获授牌,沈阳特色食品便有了国家级平台的有力加持——该基地以“溯源中国”理念为核心支撑,搭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溯源管理系统,采购商与消费者可通过扫码直观查询产品源头信息,让“沈味”品质看得见、信得过;当三大平行对接活动精准聚焦特色产业——深加工对接中溯源技术与产品升级同步推进,物流对接里溯源数据保障生鲜流通品质,农文旅对接中溯源故事丰富消费体验,沈阳特色产业的发展短板被逐一补齐。这种“特色为核、溯源为基、平台为桥”的模式,让新民酸菜不再只是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让沈北稻田画不再只是观光景观,而是转化为可感知、可溯源、可消费、可传播的产业价值。
“食尚沈阳”的魅力,更在于让特色味道走进大众生活、赢得市场认同。活动期间同步开启的“沈阳臻品”市集展销,堪称“食尚沈阳”的鲜活体验场——9大特色展区将食用菌、新民酸菜、鲜食玉米等产品集中呈现,央企及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的采购商面对面品鉴选品,市民游客穿梭其间感受本土风味。这种“专业对接+大众体验”的双重场景,让沈阳特色食品既赢得了采购商的订单,更收获了普通消费者的口碑。而沈阳市食品产业发展生态矩阵暨协作体的成立,更意味着这些特色产业将获得长期赋能:未来通过常态化对接活动,沈阳企业可与首衡、正大等龙头企业共享经验,各区县可深化特色产业协同,让“沈味”特色持续迭代升级。
从高层会晤凝聚“溯源赋能特色”的发展共识,到项目签约落地筑牢品质根基的务实成果;从平行对接的精准赋能,到市集展销的人气爆棚,这场经贸活动全方位展现了“溯源中国”与“食尚沈阳”的深度融合——“溯源中国”为沈阳特色食品注入了可信赖的品质基因,“食尚沈阳”则为溯源理念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载体。当鲁花、伊利等行业龙头与禾丰、桃李等本土企业同台交流溯源经验,当外地采购商为新民酸菜、辽中淡水鱼的溯源品质驻足点赞,“食尚沈阳”已不再只是一句地域口号,而是成为可感知、可溯源的品质标签,可传播的产业名片。未来,随着特色产业的持续深耕与溯源体系的不断完善,沈阳必将以更鲜明的味道记忆、更坚实的品质保障,让“食尚沈阳”的理念响彻全国。




